第 5 部分(3 / 6)
心地教导黑人,倘若我们的体制不伤害他们,我们在其中也不会境遇悲凉;倘若我们的法律不能给他们带来福祉,那么在这样的法律之下,我们也不会繁盛兴隆……因此在我看来,结论似乎是:南方的两个种族努力挣脱压在他们身上的重负。他们会意识到,导致各自处境的原因相同,解救之道也相同;在废弃恶法、订立良法的努力中,他们应彼此互助,他们应结成政治盟友,一损俱损。伸张正义,对彼此都有利。而基于互利、互谅与互助的一般性准则采取行动,将使今日变为未来和平与繁荣的基石。但沃森提议的联盟从未成形。在1896年赢得人民党与民主党的共同提名,使他可以同时代表两党参选,而当时沃森只在布赖恩的人民党候选名单上是副总统提名人。在民主党候选名单上,布赖恩选择了一位保守的南方人做竞选搭档。于是,组建一个跨越种族鸿沟的平民主义联盟的机会就失去了,这个机会直到几十年后才重现。沃森本人在晚年变成了一个粗暴的种族主义者,也是反天主教、反犹分子。
19世纪90年代重创平民主义的裂痕,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在重创改革者,只需看看1924年和1928年的总统大选就一目了然。1924年,由于城乡之间的水火不容,民主党大会至少需投票103次才能选定一名候选人。纽约州州长、爱尔兰裔天主教徒阿尔·史密斯代表了民主党的未来。但在大会上,他遭到了伍德罗·威尔逊之婿威廉·麦卡杜的反对。麦卡杜本是个公司法方面的律师,却改头换面成为一名文化平民主义分子—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很常见。正如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他“照着布赖恩的形象打扮自己……他迎合‘圣经地带’(指美国南部与中西部新教正统派流行的一些州。—译者注)的宗教狂热。他甚至小心地对‘三K党’不置可否”。在大会上曾有人提议将谴责“三K党”的内容写入会议纲领,却以一票之差遭到了否决。最后史密斯和麦卡杜均未获提名,胜出者是位折中派候选人、西弗吉尼亚州的约翰·戴维斯。副总统提名人是布赖恩的弟弟。不用说,这个竞选组合最后一败涂地。
四年后,史密斯在第一轮投票中即轻松获得提名,但旧日冤仇很快再度露头。一位田纳西州的民主党人致信麦卡杜说,史密斯打算取悦以下人:“外国人,他们觉得‘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旧日美国令人憎恨,必须将其打倒在地、加以羞辱;北方黑人,他们渴望在社会上平起平坐,赢得种族优势;天主教徒,有人让他们相信,他们有资格入主白宫;犹太人,也将有人向他们灌输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