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穆欢的执着(1 / 4)
北燮的前朝后宫争斗不断,直到春回大地才渐渐安生。梗着脖子离开南燮一路奔波到北边的腐儒眼见着一场场大戏演完, 心中亦是拔凉一片。若说南燮是主弱臣强, 好歹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可北燮有什么?明明接连好几个丰年了, 还是“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朝廷重臣争权夺势颇有手段, 可有谁记着给冬日里压塌了屋子的百姓修缮房屋?后宫女子明争暗斗步步心机, 可谁能想起贫家女被亲生父母残忍发卖,只为给家中赚一份微薄的口粮?
这一切在南燮都是不存在的。圣人不允许,程相爷不允许,蜀王和南王更不允许。百姓有所损伤,为官者必受惩罚——没有物资可以申请,没有法子可以上报议会讨论,出了事不算懈怠政务,唯有隐瞒不报置之不理拼命遮掩才是大错特错。
民主教的教徒和革丨命丨军的民兵遍布于百姓之中, 他们是天然的纠察队和监察御史。官吏的任何不作为或为所欲为都会在第一时间汇入沈家的信息系统, 送到南王或蜀王面前。而这两位可都不是什么好性子——说了无数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人, 可容不得高高在上自以为尊贵的官员。
再加上自下而上推行选举制,加上程相爷开始实施“国考”,南燮的读书人清醒的认识到,能背几句圣人言真不算什么。只要百姓不满意,就是朝廷不满意。而一旦朝廷对一个官员失望, 就能瞬间让他变得十分绝望。
当第一个在竞选演讲时说出“为官非是上上等,而是甘当百姓公仆”的人被沈淑窈点名表扬,所有打算入仕的人都在心中有了定论:必须亲民,必须实干,必须夹起尾巴做人。这世道已经彻底颠倒了,再没什么比百姓更尊贵,更重要。
自下而上的抗争很难,但自上而下的改革总是容易的多。所谓上行下效,从来都不是圣人训诫在治国,而是读书人用圣贤书去附和掌权者的意愿。尤其是沈淑窈在江州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培养了足够多符合她理念的人才,哪怕他们中少有佼佼者,但一个个踏实稳重能干绝不在话下。
但凡有为官者不忿,不愿意重新进修考核的,大可以立时走人去北燮投靠穆岚。这世间少了谁都不会就此崩塌,他们空出来的位置有的是人愿意接手。
要么听话要么滚,朝廷毫不讲理的重压之下,却意外的没有引来太大反抗。其一自然是因为这些举措占了大道理,反驳者除了拿“古训”说事儿外,根本挑不出什么本质上的疏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