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5)
产的,用用的传统的养殖方式,自制的老式蜂箱,先砍一颗树,然后把里面掏空。制作蜂箱对树的要求比较高,要不能含油脂,质地也不能太硬,不然就不好掏空,蜂箱的材料一般用的是梧桐树或者麻柳树。
蜜蜂是自愿来的,这样也就决定了野生蜂蜜的产量是非常小的,而且这个季节收蜂蜜的时候还要留下三分之一让蜜蜂过冬。不是工业加工的勾对自然成本高,不过质量和口感都没话说,不怕没有识货的人。天然野生蜂蜜,蜜源是山上的野花,除了甜味,会伴随着一点酸和苦,让甜味不会太腻人,蜜香宜人,最近天气转凉,还没有寄出去的蜂蜜就开始结晶和翻沙,半凝固状。
石溪山多,四面环山,出门抬头就是连绵的大山,蜜源丰富,如果把附近的村里的蜂蜜都收起来,量也不小。但就算是这样,网店也面临着断货,销量几乎是成倍的增长,蜂蜜制品现在几乎变成苏钧网店里的招牌产品,来买其他山货的顾客都会带上一瓶,吃得好了又会再来。百花蜜,蜂巢密都供不应求,蜂王浆才叫一个紧俏,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因为蜂王浆产量稀疏,每个星期要提前预定,最多的一次也就十几瓶,少的时候收回来的也就两三瓶。卖完了就没了。
店里面每人限购一瓶,还得抢购,就算是出再多的钱,没有货也买不到。
苏钧以前和刘大海谈过,看能不能说服让山民扩大规模,多养几箱蜂蜜。刘大海当时就表态了,就觉得不太可行。
养蜜蜂不会像种其他的山货那样收入有保障,杨蜂蜜风险要高很多,需要农户自己建好蜂箱,吸引蜜蜂来筑巢,因为是野蜂,蜜蜂可能会得病,一场病下来一窝就死的差不多了。而有的时候蜂箱里也没有蜜,或者蜜蜂中途跑了,养蜜蜂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很多农户都不愿意养。只是每家捎带着养几箱,专职养蜂蜜的人几乎没有。
苏钧曾经想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稳定土蜂蜜的货源,只要蜂蜜能保证质量,他就照单全收,价钱也提了一层,可是山民们都不怎么愿意,一来养殖难度大,二来都不想冒险。
天气渐渐凉了下来,到冬天山上的花也少了,蜂蜜会无可避免的面临着断货。苏钧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两全之策,作为招牌的蜂蜜一旦是断货,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网店的流量。
苏钧从书房里走了出来,外面天色已经亮了,炖在厨房里的骨头汤弥漫的香味布满了整个房间,勾人食欲,乡下土生土养的黑猪筒子骨,骨髓含量高,炖出来的汤也格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