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1 / 4)
鸿鹄书院的夫子从前做过太子太傅,教习晋帝多年。后来辞官不干,在京城开起了书院。
慕名而来的学子众多,奈何书院场地有限,不能入院读书的学子,只能讪讪而回。
鸾玉刚打胯/下马,陆玉安便到了跟前。
他勒住缰绳,马匹前蹄高抬,嘶鸣阵阵,引得院内打扫的小厮驻足观看。
苏牧捻着花白的胡须,左手拿起书卷,引经据典,与堂下的学子论辩。
他穿着一身土灰色衣裳,里面套着肥厚的夹袄,足下蹬着鹿皮靴履,身上抱着个铜鎏金缠枝牡丹手炉,极其温和谦虚的样子,与人说话的时候,双目总是和善的看着对方。
陆玉安和鸾玉经由书童引领,候在东偏房。房中布置简约,只摆了笔墨纸砚,陈旧的博古架上,齐齐整整放着各类书籍,有一排是苏牧亲笔编撰,在京中流传甚广。
“殿下,这本《兴国论》你可看过?夫子提出的观点十分新颖,饶是我母国,也不曾贯彻到这般细致。”
鸾玉抽出一本摩挲到起皮的书卷,提起裙摆坐在案边。此时她说的话,恰中陆玉安心思。
正是因为夫子的影响,所以他才跟晋帝请奏,要求恢复科举,废除推荐制。
“梁国科举贯彻的比晋国更为平民化,普通百姓将三年一次的机会看的极其珍重,也因如此,这些年梁国出了不少有远见的官员。公主不妨说说,若晋国学习梁国的科考制度,可行性有多大?”
“晋国尚武,轻视文人。科举名存实亡,官官相护,贵族门阀之间彼此依托。长此以往,平民百姓会丧失对统治者的信心,寒门难出贵子。而在朝为官者,日夜所思皆是如何掌权,溜须拍马,左右逢迎。
夫子说,民富则国强,贵族永远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制高点,而缺乏统筹制动的战略目光。原本科举是为了让所有人拥有公平竞争的权利,百姓看到希望,才会觉得皇上真正思及百姓。”
书童进来送水,侧脸斟茶的时候,多看了几眼鸾玉。风从破了一角的窗户溜进来,卷着水汽蒸腾纠缠,嗓子有些干痒,鸾玉轻声咳嗽。
陆玉安将茶水用手举起,“先喝点水,不着急。”
鸾玉接过茶,复又摆摆手。
“我说的或许有些偏激,殿下只当笑话听听罢了。”
“不,我觉得你说的甚有道理。我曾跟父皇提过改革科举,全民参与,三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