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束修六礼(2 / 5)
里正按田产数派发给各家各户,银钱自是要便宜的多。
待麦地播了种子,郑母才把全家人集在一起,数数家里余下的粮食,说了自己打算让天业读书的想法。家里如今现钱零零碎碎加一块只五两有余,来年四月刘氏生产也不能不留些银钱傍身,故而,思来想去,只有卖些粮食凑钱。
夏收的麦子磨了米分缴了税,总共得了十七石的白面,两石借了钱婆子,还剩下十五石自己家过冬。今年的玉米、红薯丰收,留下过冬足以,于是思前想后郑母便打算拿出六石粮食让郑天旺拿去镇上换了三两银子。
西坪村里没有学堂,临近的村子倒是有两个。一个是葛家庄几家大宗族捐钱财建的村塾,特别从惠安镇上请了两名秀才作塾师,葛家庄肯花钱给孩子读书的人家都在这里读,学生约么有三十几个,只是大多都是短学,只求的能识字,记账而已。另一个是顺义村一位年近四旬的周姓秀才自建的私塾,名曰明远学堂,学生只有不到十个。
因着秀莲是顺义村的人,璧容借着她回娘家时跟着去明远学堂看了一眼,此前听郑天洪说这周姓秀才自小就开始读书,十岁就考上了童生,没过两年又考上了秀才,家里本以为能光耀门楣的,可谁料之后一连考了数次都次次落地,如今年近四旬,才绝了继续考的念头,办了学堂教授学生。
璧容听了郑天洪的话,原本担心这周秀才是个死读书的迂腐之人以至于乡试次次落地,谁想却是一个落拓不羁、浑身傲骨的人,虽不至学富五车,却也称得上学识渊博。
璧容一回来就和郑母建议让天业去明远学堂读书。
不仅郑母,郑天洪、郑天旺两兄弟听了也是一怔,大伙本来选的是葛家庄的村塾,先生是镇上请来的不说,村里的几家大族子孙都是在那读书的,规模绝非那小私塾可比的。何况,葛家庄的村塾每年只收五两银子的学费,束脩也只是十条腊肉即可,周秀才办的私塾却是要六两银子的学费,束修六礼样样缺一不可。
且说读书人的一身脾气秉性,尤其是规矩繁多,总是常人非可理解的,瞧不起他们的边说是满嘴之乎者也,装模作样,当然,这样的人实际也不乏多数。
故而,郑母便实言道:“咱们家攒出这五两银子已是困难,若是到这周夫子的学堂去,这银钱方面怕是花不起啊,且说这不过是刚开始学,若是学堂不好,以后考了童生再换也不迟。”
郑母话音刚落,郑天旺便也跟着说道:“那周秀才家里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