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4)
宁砚一行人入蜀路线采用的是水陆交替。先从上元府南下金陵, 然后取水道走大江一路西上。
等到三峡之后, 再难逆流而上, 便重新取陆路入蜀,前往潼川府。这样走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 只需要一个多月就能到。
如果是回程的话,这个时间要缩短上数倍。从大江顺流而下,畅通无阻, 逢汛期的时候,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能从蜀地到金陵。
真真应了前世的诗仙的那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宽阔浩淼的大江之上, 大小不一的十数艘船间隔着一定的距离, 成列向前驶进着。宁砚嫌在船舱里待着又阴暗又无聊,所以一天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甲板上。
除了看沿途秀丽的山水美景外, 宁砚也给自己找了一件差事。这天, 宁砚又让人在甲板上摆上了桌子和凳子,泡上一杯茶,铺开纸, 把羽毛蘸上墨汁就开始写字。
因为船在行驶中一直有颠簸,毛笔基本就用不成,所以宁砚专门找来了几根鸡毛来用。
“这都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船舱出来的夏敬走到了宁砚的旁边,拿起了一张有字的纸。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夏敬自顾的念了一句话, 品味了一番后点头道:“此语甚好,虽简,但意深。”
宁砚起身问道:“那大人觉得这些用来给幼童启蒙怎么样?”
在这边的历史,用来启蒙的读物有《千字文》,却没有《三字经》。宁砚个人觉得。在启蒙一事上,《三字经》比《千字文》更好。
《三字经》取材典范,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启蒙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品德。
宁砚许久前就有用《三字经》来给小宁颂启蒙的想法。但《三字经》他没有专门去背诵过,只记得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
而且《三字经》中一些涉及到三国之后历史的东西,在这里也不能用。说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都知道,但说窦燕山教五子,压根就没人知道。
所以《三字经》要成书面世,大部分都要他来重新编写。之前宁砚有官在身,就只是做了一些准备,并没有开始动笔。直到这次,他才用大把的闲暇时间来编写《三字经》。
《三字经》虽然看起来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编起来却一点都不容易。所幸宁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