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14)(10 / 24)
向看去,为了讨好奥斯卡和大众审美,他推出了两部比较倾向大众审美的电影,《无耻混蛋》和《被解救的姜戈》。
这两部带着明显“讨好”奥斯卡的色彩,前者昆丁塔伦蒂诺把背影设定在了二战,后者他直接让黑人做主角带出了黑奴制度和种族问题。
所以,带上了“讨好”奥斯卡的敏感黑奴题材,《被解救的姜戈》很顺利地入围了奥斯卡,不过最终这部朝1966年《姜戈》致敬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最后没有得到奥斯卡。
不知道昆丁本人是怎么想的,至少在白水看来,他是想“讨好”奥斯卡的,但是却又不肯完全跨出“讨好”的那个脚步,作为大师的他或许知道奥斯卡那几个一戳就高、潮的g、点,但是他踩得还不够准。
因为在白水看来,他把1966年《姜戈》的美墨战争背景舞台搬到南北战争前两年,还把主角刻意换成了黑人,基本把《姜戈》整个故事的内部核心都换掉了,把孤胆英雄的枪战片,改成了黑奴的自我救赎,强调白人是如何虐、待黑奴,强调了主角身为黑奴是如何通过反抗争取自己权利最终救出妻子获得自由的。
是的,这前半段都十分ok,他踩准了奥斯卡所有的g、点,内战、黑奴、种族歧视,这完全就是朝着奥斯卡去走的冲奥片。
但是到了后半段,昆丁塔伦蒂诺那个性的一面又抑制不住出现了,他又开始进行自己的黑色幽默以及神转折的剧情,他不但没有升华种族歧视和黑奴的矛盾点,反而弱化了,看到后面观众都觉得“种族”、“黑奴”这些敏感词是不痛不痒的东西,观众开始关注主人公的帅气威武和神枪法以及主人公的心态变化。而真正奥斯卡喜欢的东西都被模糊化了。
它的主旨也不够高深,主角至始至终就是为了救出自己被庄园主奴役的妻子,他从未想过要拯救更多被奴隶制度压迫的同胞。
当然,白水不是在揣测这位电影大师的实力不够,昆丁也有可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而刻意不完全踩准到奥斯卡的那几个g、点上,只是打了擦边球捞了个提名。他也许是故意不强调那些敏感的“战争”“黑奴”“歧视”,他也许都是故意的。
白水看过1966年的《姜戈》,也看过昆丁改编的《被解救的姜戈》,说实话她觉得昆丁改得不错,但是当时她就在想,如果说她,她绝对不会那么改,如果是为了“讨好”奥斯卡,她会将《姜戈》朝另一个方向去改,改得彻彻底底,什么孤胆英雄,什么甘畅淋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