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1 / 5)
上密州建办造船坊的事儿, 朱翊钧和朱常溆就连阁老们都给瞒着。
办船厂, 钱是没问题。可究竟派谁去呢?皇亲国戚太打眼了,不合适。也不能委派朝臣,这样岂非天下皆知?
在周围扒拉了一圈, 父子俩都没找到什么合适的人选。
朱常治闷声不响地在周遭看了一圈儿, 最后打上了义学馆中某些除籍宗亲的主意。
虽然很多人都把读书入仕作为目标, 可念书这件事, 并非每个人都是这块料。总有人在义学馆这种名师指点,还有“开后门”的情况下, 依旧连考秀才都难的。
要不是义学馆本身就是为了能给除籍的宗亲留条后路, 恐怕早就叫朱载堉将这些人给赶出去了。
朱常治在一旁看着,觉得他们也是难。想要好生念书吧, 自己实在没这个天分。可要下地耕作, 且不说手中无田,就那细胳膊细腿, 恐怕连锄头也举不起来。做买卖, 也无甚本钱。
不过在义学馆里熏陶着,倒也能写会算,总不致饿死街头。
朱常治有心叫他们上密州帮着筹办船厂,又怕这些人口风不严,办事不牢靠。毕竟天高皇帝远,自己也出不得京,没法儿监督。
口头保证,朱常治是不信的。上下两张嘴皮子一碰, 谁不会说好话?可转了头,究竟怎么做的,哪个说的准。
再有,商贾顶要紧的,不独知道怎么做营生,要紧的是知道怎么同人打交道。商贾得和官府有来往,一句说错,就别想有安生日子过了。再有如何不叫让同行套得话,又有谈价、压价等事。
人要不会来事儿,便是去做商贾,也八成会赔个底朝天。
朱常治出于对朱轩媖的了解,知道她本身也不是个做商贾的料,只是漳州那里有史宾在,到底盘踞在当地多年,人脉关系早就打通了,琐事都给办了妥当,这才少了许多烦心的。
明明有了银子,只待挑好了人就能立刻前往密州筹办造船坊,偏在这人上头卡了壳。
这日,已为庶吉士的朱华彬回义学馆探望先生和同窗。他心里怀着对天家的感激,时刻念着自己可以报恩,只现在位卑官小,说话也无人理会。见朱常治眉头不展,不由好奇地多嘴问了一句。
朱常治对他感观不错,若非当日他主动举报士人与船商勾结,想来自己的二姐姐还嫁不成。便死马当作活马医,将烦心事给说了,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