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042(5 / 6)
之,土地越贫瘠,分到的范围就越大。
老周头深思熟虑了一番,还是决定要这悬崖边的坡地。这地儿危险又贫瘠,队里的人都不想要,分到他的手里就变成很大一片,六块自留地加起来,足足有一亩多呢!
虽说这里的地质不好,种的庄稼又孬又小,但老周头坚信,再贫瘠的土地都能养肥,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这不,年初农闲之际,老周头就听从了周燕的意见。拿杂草牲畜粪便加常年不见阳光的竹林湿土一起沤肥,加上周燕时不时在粪坑里加些灵泉,再经过三次施肥之后,这片原本沙质干涸得土地,居然开始变得湿润起来,长了不少杂草。
喜得老周头一看春雨停了,便马不停蹄的叫上全家人松土种玉米。
其实周燕是不赞成种玉米的,这沙质土壤虽然用肥养过,还有灵泉灌溉,但毕竟是贫瘠土地,要养成肥土,没个三五年,是达不到那个效果的。
现在这片坡地最适合种的,就是比较抗干旱的高粱、辣椒、大豆之类。
不过这年头种子难买,弄来弄去就这么零星的几样,不是白菜萝卜就是土豆红薯,像高粱、大豆这种北方主产的作物种子,西南方其实很难弄到的。就算弄到了,也会因为品种不同,水土不一样,种出来差强人意。
辣椒倒是抗旱,只可惜,在土地无比金贵的年代里,让周家人种辣椒,简直痴人说梦。
不过周燕还是争取了一番,想种一些花生试试水,周老太太便不顾自家那口子的脸色,给她留了一角大概有五十米宽的地儿种。
这花生种子是周建国这几年做行商,从云南带回来给大家当零嘴吃得。周燕一直没舍得吃,种在空间的土地里,从最初不过十来颗的种子,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千斤。每颗花生颗粒饱满,又大又甜。
有被灵泉滋润过的好种子在,周燕当然也想让家里人尝尝。反正这是沙地,也不需要费什么功夫去照看,定时锄草施肥灌水,到时候能收多少花生,全看老天爷了。
忙活完自留地,各人又忙各人的去了。大人们依旧到队上下农活儿挣工分,孩子们则在家里帮着喂养鸡鸭,做做作业,预备着明天上学。
周燕也不例外,虽说她已经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搁在建国前,她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娘。可现在刚因为饥/荒好几年,耽误了不少孩子读书。所以像周燕这么大年纪还在读初中的学生不再少数。
当然,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