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3 / 4)
小子混在一块儿,和乡下丫头无异,根本不配跻身“公门六玉。”
“公门六玉”这个说法自然有来头,当年皇帝朱元璋打下天下,封了有从龙之功的六位忠臣为国公爷,并给每一位国公爷的嫡长女都赐了名。
魏国公府嫡长女唤名徐琳琅。
韩国公府嫡长女唤名李琼玉。
郑国公府嫡长女唤名常瑾瑜。
曹国公府嫡长女唤名李瑱瑱,
宋国公府嫡长女唤名冯成璧。
卫国公府嫡长女唤名邓琬。
圣上给这六家嫡长女赐的名字,皆有美玉之意。这便是应天府有名的“公门六玉”。
徐琳琅的生母张氏,虽为原配,却并没有成为魏国公的正室,这其中自有诸多隐情。
魏国公徐达为弥补对原配张氏母女的亏欠,把原配妻子的女儿记在了正妻谢氏名下,是为嫡长女,所以,徐琳琅便有了这嫡长女的名头,也得到了圣上赐的“琳琅”这个名字,成为了“公门六玉”之一。
普天之下的闺阁小姐,除了公主郡主们,便当属 “公门六玉”最为尊贵。
“公门六玉”里,除了徐琳琅,旁的“五玉”,都养在钟鸣鼎食的国公府里,被悉心教养。
其他“五玉”自被赐了名字,家里都请了名师教导她们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女红乐器、规矩礼仪等闺阁少女必备才艺礼仪,力求样样出挑高妙,旨在成为全大明的闺阁少女之楷模,当得起圣上赐的名字。
唯有徐琳琅不同,这些年,徐琳琅在濠州乡下,过的轻松自在极了,丝毫不似旁的“五玉” 那般用心刻苦。
这样一来,徐琳琅自然和旁的“五玉”差下了十万八千里,再加上有别有用心之人刻意宣扬,徐琳琅还从未来过应天府,就已成了应天府贵人们的笑谈。
上一世,徐琳琅到了应天府后,在苏嬷嬷的指导之下,在人前露了几次面,更是印证了那些传言。
茶余饭后,应天府的贵人们窃窃议论说:魏国公的嫡长女徐琳琅,论礼数屡屡出错,论诗书胸无点墨论,论见识孤陋寡闻,论才艺绣花枕头,通身上下,唯有相貌和名字能拿得出手了。
应天府的贵妇叹道,张氏那个乡下妇人愚昧粗鄙,将堂堂的国公府嫡小姐养成了那般难登大雅的样子,并不足为奇。
只有徐琳琅自己知道,娘亲张氏虽居乡下,却从未落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