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4 / 4)
支流,然后在支流两岸多种树木。以后这条支流可逐渐取代原来的河道,而原来的河道则可以作为支流,在雨季的时候可以帮助新河道宣泄河水,干旱的时候依靠地势又能做储水用,依旧灌溉两岸的田地。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沈默把这治河策略一说,孙知府想了会儿,觉得这策略大抵可行,重开一条河道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来的河道。这样一来,两岸的田地也就不会因新开河道而失却了灌溉的来源。
“这新河道的河址你选在了何处?”
沈默知道孙知府的忧虑,“下官选的河址位于碧溪县的东南方向,那里溪涧众多,只要依托地势,很快就能修出一条新河道。”
孙知府听闻不用占用原本的农田,是从山涧穿过,便点点头道:“如此甚好,只是这治水花费的银钱真有你说的那么少。”
沈默道:“下官勘察过碧溪县的地势,修筑新河道的时候,大可依托当地的地势。大人若是不信,下官回头便把治水的详细方略呈上来。”
这些天,沈默处理堆积的诉讼之余,曾根据自己勘察过的地形,把碧溪县的山山水水都画了下来。
有这些绘制下来的山水做参考,沈默心里已经大概有了新河道的雏形,这才大约估算出所用的费用。
孙知府道:“若是你的治水方略真的可行,府衙这边可替你凑一千两银子。”
作为临川府的长官,孙知府自然也愿意看到碧溪县的水患能够解决,因此便承诺沈默,府衙这边可拨给他一千两银子。
沈默本来已经打算,变卖一下沈二老爷留给自己的一些古玩字画凑个三四千两银子。不过他刚跟林溪提了一下,后者就拿出了三千两的银票,让他尽管拿去治水,还说要是不够,她手头还能调动个三五千两银子。
如今沈默得了孙知府的承诺,心下便想如果再能从乡绅那里再能募捐到四千多两银子,碧溪县的水患就可以解决了。只要水患解除,碧溪县的百姓也就不会因洪水而流离失所。
这才是沈默一直不放弃治理当地水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