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5)(10 / 24)
夫子的作业,至少都是在良以上!这便就够了,沈陵不求诗词有多出彩,不拖后腿就成。
想当初他写语文作文就偏好写议论文,可以模版化啊,他向来是论点三段式,首尾点题,一篇不会出错的议论文就这样诞生了。他也不介意分数不高,本来语文就不是他的拉分项,他只要做到中游的水准便可以了。
文朝科举延续梁朝,注重实用性,考律法、算学、策论、诗赋、墨义和经义,除了经义和律法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其他的都有发挥余地。常言道得策论题得科举,就说明了策论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即便他诗赋一般,只要其他的地方拿得分够多,也是能够弥补的,沈陵目前的策略便是如此,人总有擅长和不擅长的,把擅长的发挥到极致,把不擅长的提到中等水平,也能超越大部分人。
科举本就是一种应试教育,沈陵用应对高考的方式应对它,也是殊途同归。
这个策略对于他来说效果不错,沈陵快速把诗赋的水平提了上去,张秀才对他诗赋的批判变为了可入眼,偶尔能写出几句让人眼前一亮的,沈陵便心满意足了。
“陵哥,你说夫子什么时候会让我们下场?”齐子俊问道。
吴端侧过头来,笑着说:“阿陵的话,应该能早一点,你啊,就说不准了。”
今儿个夫子才把他批了一顿,齐子俊能跟上他们的进度,还是因为沈陵时不时给他补一补,他是年龄最小的一个,难免被夫子“偏爱”几分。
沈陵和吴端都笑了起来,张伯礼嘴角也扯了扯。
齐子俊呲着牙,朝他做了个凶狠的表情。
张伯礼说道:“夫子可能会压一压我们,太早上场容易紧张,影响以后。”
前些年就有个师兄,头一回上场可能特别紧张,出来后再也不敢上第二场。
沈陵点点头:“还是得准备充分了,至少得再过一年。”
沈陵虽想早点□□名,但年纪太小对他们没有好处,除了得到外面不懂科举的人的几声赞扬。少年心性都不成熟,看待问题便没那么全面。
岁考过后,私塾便关了门,沈陵也不留在城里,回乡下去瞧瞧能不能帮上忙,家里头的木料子是一堆一堆地放着,屋子里也都是一根根做好的木头,二郎根据他说的,每个人就负责几根木头,速度也快。
还没过年五十个纺织机已经做完了,沈家地方小不好安装,沈全和齐老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