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地震(2 / 4)
兵。
董馥梅家周显义工资级别不算低,也拿过单位的劳模,还有女儿在文工团和医院工作,只捐十元本来是有些少的,不过各单位也有进行募捐,和家庭募捐是分开算的,她整理出的那些东西折价一算也得百来块钱,加起来也差不多了。
周显义在单位捐了三十,周小萍则将自己第一个月拿到的二十多工资捐了出去。周小溪那边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周学栋知青有安置费,这会子肯定没用完,说不定也得捐不少出去。
一家人大致加一加至少也捐了两百多。因是分开捐的,在各自捐钱的地方都属于中不溜,不打眼也没表扬。
捐了钱物后具体的工作由组织展开,人们也就只能嘴上时不时的念叨两句或时时盯着当日的报纸看看有没有关于灾区的新消息。此外,人们还是各自过着各自该过的生活。
董馥梅他们家也是一样的。
他们家本来没有买报纸的习惯,因为关注灾情每天都会特地去买报纸来看。然后,在几日后的一张报纸上一笔带过的一句话让全家人心惊肉跳起来。
报纸上在讲完唐市余震灾情之后提到了一句川省地办在六月中发出的6级地震预告,7月份预告升级为警报,预测震源地区组织人民群众撤离并搭起了地震棚,人们都住在地震棚或者地坝内严阵以待地震的到来。
川省那可不就是周学栋下乡的地方嘛!而且好巧不巧的,周学栋下乡地就在预告震源地范围内!
红荷县因为山城的原因,和外界的交通不便捷,信息的传达也不够及时。在川省发出地震预告时,他们这边没有及时接收到相关消息,是故知青下乡地依旧包含了川省震源地地区。
等把知青送走了,消息到了,也迟了。
这会儿周学栋正和同一批过来的陌生知青们一起挤在一个地震棚里过日子呢。
他们来得时间不凑巧,正好是该地进行人群疏散的时候。这时候来知青不就是添乱的嘛!简单登记以后他们连行李都没能放下就被撤离队伍一起打包带走了。
空地上临时搭起的一排地震棚,舒适度是没有了,顶多就能遮风挡雨。他们一起来的知青有二十多个,分了两个棚,一男、一女。男知青比女知青多了两个,十多个人挤在一个棚里吃饭睡觉,个个都别想睡得好。
而且周围来来往往都是人,初来乍到的,一个乡亲也不认识,也不知道人家什么秉性,知青们只能自己抱团,也不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