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3)(18 / 25)
,一进店里,伙计立马打起精神,热情地上前招呼。
宜生却制止了伙计滔滔不绝的推销。
“赵掌柜可在?”她问道。
伙计不知其意,但见眼前一行人的穿着打扮,聪明地什么都没问,转身去内室叫掌柜的出来。
“少夫人,您认识这家铺子的掌柜啊?”绿袖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好奇地道。
宜生在一张太师椅上坐下,微微点头,“认得。”
当然认得,因为,这归翰斋本就是她的嫁妆。
赵掌柜很快出来,见到宜生,先是迷茫了一下,直到宜生开口,这才认出人来。
“少夫人怎么突然有空来了?”赵掌柜擦着汗,有些紧张地笑道。
他自然是见过宜生的。
宜生是渠家的嫡长女,出嫁时的嫁妆没有十里红妆,但也算得上十分体面。嫁妆里除了一应物事,还有铺子和田产,而作为陪嫁铺子的掌柜,赵掌柜和其余几个田庄的管事,都是在宜生出嫁前就跟宜生见过面的。
宜生是个不爱打理庶务的,婚后亦是如此,平日对书铺和田庄的经营管理都不会插手,因此赵掌柜只需在每年年底的时候,将铺子的收益和账本送到宜生跟前过过目就行。
一年只见一次,关键是宜生平日里几乎从不亲自到铺子里,所以赵掌柜才一时没认出来。
可是,平日从不踏足书铺的主子,今日突然招呼都不打一声地就登门,这是什么意思?
赵掌柜有些忐忑。
归翰斋的生意算不上好,一年下来,交到宜生手里的纯收益也就一二百两银子,但是这份收益很稳定,年年上下浮动不超过三十两。
这也不怪赵掌柜没能力或不思进取。
京城里经营文房书铺生意的人家很多,渠家就是其中一家。渠家书香门第,别的生意不屑做,但文房书铺却还是可以做一做的,尤其渠家满门翰林,这生意不做简直是浪费。
渠家父子在官场上虽没什么实权,但在文坛却小有名气,且不是沈承宣那种酒场宴会里吟诗作对得来的文名,而是靠正经的经义文章出名,因此渠家父子的文集颇受读书人追捧。
偏偏渠家父子的文集只给自家书铺刊印,再加上渠家父子有许多当朝的同窗文友,也因为交情把文集交给渠家书铺,于是渠家书铺的东西虽不算最全最好,但也算是有优势有特色,在京城里若是弄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