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论战(1 / 5)
林灯和萧凯把话说开之后, 两人之间可以谈论的东西就更多了。
说起他在报纸上和姚启安等人的论战, 林灯发表观点如下:“我觉得你们和姚启安那一派文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要不要专注于学术。用姚启安的说法,你们是在‘牺牲学术, 发起学生运动’。而他提倡的是‘专注于学术研究,发展新文化, 以学问救国’。”
萧凯颔首道:“你分析得没有错。姚启安对学生运动素有成见。他认为学生在学校里面, 应该以求学为唯一目的,不应直接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可是灯灯,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沉默绝不是最好的选择。再退一步说, 他有权力保持沉默,但他不能阻止我们发声。”
林灯点点头, 亲眼看着萧凯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写出了一篇讽刺《分割》。
放在现代的时候,这种林灯八成连看都不会看。就算不小心看到了, 也不会看完。
可是现在,她成为了闻说的第一个读者。
讲的是一个对学术研究怀有满腔热情的知识分子, 留学归来后担任北大校长的故事。
他姓罗,在文中被称为罗校长。
罗校长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坚信政治和教育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存在。
在接手北大之后, 罗校长十分努力地想让北大成为促进思想、科学进步的学术机构,让北大师生们都远离腐朽黑暗的政治,专心于学术研究。
为此, 他颁下禁令,禁止全校师生参与所谓的爱国运动,甚至不许任何人谈论时政。
有学生急了,问他:“罗校长,如今国势衰微,我等青年人若不爱国护国,这个国家的未来将会去往何处?”
罗校长不紧不慢地告诉他说:“你只需好好读书,专心做学问,这就是你身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最好的贡献。至于外面的事情,你们不要管,太耽误学习了。”
有老师急了,问他:“罗校长,若不谈论时政,我等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
罗校长早有想法:“让他们多读读古籍,潜心研究国学,自然就会有社会使命感。”
“那先前蔡校长促成的‘平民教育演讲团’,是否还要保留?”
罗校长大惊:“那是个什么玩意?!”
一问之下罗校长才知道,原来前头那个“拎不清”的蔡校长认为救国的根本在于“增进平民智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