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1)(4 / 25)
尾声
在成帝的不断施压力下,廷尉府终于在两年之后将刺杀闻守绎的凶犯捉拿归案。
审讯时,任箬对自己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当问及赵思芳下落时,他却咬碎了牙也不肯吐露半个字。
最后,任箬被毫无意外地处以死刑,由成帝亲自监斩。此案终于告一段落。
成帝十一年,在太尉与御史大夫共同代理丞相之职的第三年,韶宁和终于登上了丞相之位,成为了众人仰望的百官之首。
但是,两人之间明争暗斗的拉锯战并未就此结束。
在韶宁和成为丞相之后没多久,他便提议改革中央官制,针对“三公”个人集权过大导致内部争斗虚耗过多的弊端,将原来的三公九卿制,改为三省六部制,由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同组成“宰相”一职,实现集权分化、多人议事、多人决策的公开透明运作机制。
这一提案得到了成帝的嘉许,但在实际推行中,却遇到了来自朝野各方势力的阻碍,大部分人习惯了墨守成规,习惯了既得的权力和利益,不希望安逸的现状被大刀阔斧的改革所破坏,因而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而姚文川则成为了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与以韶宁和为首的改制派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期间姚文川曾多次挑起事端,暗指韶宁和是刺杀前丞相闻守绎的幕后主使人,但终因证据不足而被成帝驳回。
在韶宁和坚持不懈的耐心宣导,以及成帝力排众议的信任与支持之下,到了成帝十八年,历时七年多的官制改革终于全面完成。
此时,已经三十三岁的韶宁和却主动请辞,功成身退。成帝数次挽留未果,只能恩准韶宁和辞官归野。
成长后的成帝,越发显现出一代明君的胸怀与气度,他不再一厢情愿地将社稷江山交托在某几位臣子的身上,而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揽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发掘他们的才华与潜能,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物尽其用地为这个国家贡献出自身的价值,推动着大曜帝国逐渐走向历史的巅峰。
于是乎,大曜帝国最后一任丞相韶宁和,与他的明君一起,成为了大曜史官笔下最浓墨重彩的一抹身影。
但是没有人知道,在韶宁和的背后,还藏着一个人,那个人用他的经验与智慧,帮助韶宁和克服艰难险阻、挺过一次又一次危机,为官制改革的成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当然,也有野史家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