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2 / 12)
殖场,单独算下来,也就食品加工厂的职工勉强过千,饲料厂和服装厂都只有几百人,名副其实的小厂子。
这条新闻报道激起了余思雅内心深处的危机感,他们清河鸭这点先发优势还远远不够。
目前饲料厂已经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接下来就只等几个月后,农业厅的领导和黎市长那边看到了切切实实的效果再大力推广。她目前也不宜做太多,当务之急是要将服装厂的规模和毛利润提起来。
食品厂受制于饲养鸭子的数目,而且保质期有限,短期内没法大规模提高产能和销量。只有服装厂需求最广,一旦有订单就能马上购进材料扩大生产,迅速占领市场,保持先发优势。
余思雅当即联系了丁舜,通知他周末有空到省大门市部这边,余思雅想跟他好好聊聊。
周日这天上午,丁舜一大早就过来了。
但他没想到余思雅比他还早,已经在办公室里等着了。
“坐。”余思雅指了指桌子对面的椅子,“丁厂长,今天叫你过来,是想了解一下服装厂的情况。”
丁舜坐下,笑呵呵地说:“好的,余总,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情况?”
余思雅轻轻颔首说:“说说员工数量,每天的产能,还有库存吧。”
丁舜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我有些数据记录在了本子上,有时候要看下数据。”
余思雅含笑点头表示理解。
丁舜扫了一眼本子上的数据,说道:“余总,目前咱们服装厂总计有543名职工,其中管理人员8人,设计师7人,老师傅……每天产能在1200-1400套服装之间,库存目前有各种款式的衣服、裤子加起来约两万多件。”
余思雅在脑子里计算了一下这笔数字,不禁皱起了眉头:“五百多名员工,就算扣除掉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和设计师,也有五百人出头,产能不到一千五百件,也就是说一天人均生产衣服不到三件。这个效率太低了。”
又不是羽绒服那么麻烦,而且一件几十块,利润比较高。夏天到了,很多是短袖短裤、衬衣、裙子,相对来说做工要简单得多,价格也便宜,就几块钱一件,这个量也就勉勉强强能维持服装厂的经营。
丁舜苦笑了一下说:“余总,我们还安排了一百多名职工去处理鸭绒。余下的才是生产衣服,主要是……现在两个门市部的销量只有这么多,我们也不敢生产太多的衣服,怕卖不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