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魏富堂破天荒离开青木川,上了西安。 (3)(11 / 22)
跑了几趟西安,回来给魏富堂汇报说后宰门是西安的白菜心,离钟鼓楼不远,东有车站,南有市场,居家过日子绝对方便,房子里置办了一应手使家具,雇了两个当地老妈子,两个小厮,静候着姐俩入住。魏富堂还不放心,又安排青女在内四个丫头随同前往,使回到西安的赵家姐俩保留着已经习惯了的一切。依魏富堂的设计,护送赵家姐俩的团丁走到西安骆峪山口便折回,只三两个精干,便衣短打扮,和丫头们将女主人送至后宰门。
大小赵是晚上起身的,起身那天下午阴云低垂,飘着微微的雪花。青女出门看了几回天,都没有晴的迹象,她不明白为什么魏老爷将出发的时间选择在了晚上,而且是这么一个糟糕的天气。她为小赵准备了狐皮斗篷,问小赵要不要带上手炉,小赵说不带,什么也不带。的确,小赵把什么都扔在了青木川,只身一人,一件单薄黑袍,轻轻松松走出了门,就像她来的时候那样简单。
她们离开青木川的时候,雪停了,出了月亮,月亮周围一层彩色的晕圈,映照得山色河流都影影绰绰,仿佛隔了一层。昏黄月色中,大小赵一人一领滑竿,颤颤地走过河,河边站了几个人,是来送行的丫头们的父母兄弟。四个丫头准确说是青木川第一批出外的打工先驱,是而今青木川如缕不绝进城打工青年的先辈,她们的走,在许忠德等学子出山读书之先,并且意义完全不同,所以就显着有点儿悲壮,特别是在这微雪初霁,月色迷蒙的时候。丫头们兴奋中有些惶恐,第一次离家,第一次走出寂静深山,投入到繁华都会,她们向往那里,又惧怕那里,四个人都处于矛盾中,想哭,又觉着不应该哭,脸上的表情就非常难看,跟她们的父母兄弟告别的声音就有点儿发颤。爹娘告诉她们,魏老爷已跟他们谈好了条件,那边管吃管住,一年两套衣裳,这边每年可以到魏家大院领取六块大洋,一年后她们可以回来探亲,不愿意再去的可以留下……六块大洋对她们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这样的优惠条件在青木川是绝无仅有的,丫头和她们的爹娘没理由悲哀。
丫头们紧紧地站在滑竿后头,每人的手里攥着一块大洋,是李五少爷看在两个舅母的面子上送给她们的赏钱。五少爷说了,他本应该亲自去送舅母,但是老母亲入冬以来喘病加剧,恐有不夷,只好拜托家乡几个姑娘一路辛苦关照,权当替他行孝。五少爷将大洋交在每个人的手中,到了青女这儿,与众不同,给了她三块,虽然是悄悄的,但那夜色中清亮的叮当声还是让青女尴尬。比别人多了两块,这让她非常的不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