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豪言(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家都是天才,一秒记住爱奇小说,www.wqsxs.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新开口一失,布防必将全线崩溃。

    总兵官张俊亲率三千人增援,中途遇到鞑靼埋伏,张俊落马,挥刀砍死三名鞑靼骑兵,斩杀一个千户,没擦破一点皮。结果却自己扭伤脚脖子,走路一瘸一拐,上马都成问题。

    面对麾下惊疑的目光,张总戎脑门鼓起青筋,直接爆粗:“看XXX的看!扶老子上马,追!”

    追至中途,遇到都指挥曹泰的援军,双方合议,再次分兵。曹泰疾驰鹿角山,张俊继续驰援新开口。

    两日激战,李稽重伤被救,曹泰却在鹿角山遇到鞑靼主力,陷入苦战。参将张雄率兵救援,一同被困在山涧,力竭战死。

    快马飞报入京,边军已同鞑靼邀战数日,胜少败多。

    自总兵官张俊以下,无论千户百户,总旗兵卒,几乎人人带伤,个个染血。左参将李稽的长枪折断,不少边军的刀都卷了刃。

    退至万全右卫城时,巡抚都御史李进和镇守太监刘清带人出城增援。

    因大军多出城同鞑靼鏖战,两人聚起的多是民壮,并无多少战斗力。唯一能同鞑靼骑兵对抗的,只有锦衣卫镇抚使和东厂密探。

    这样一支杂牌军,自然挡不住鞑靼铁蹄,却为张俊争取了时间,保存住边军主力。

    战后清点,都指挥使曹泰、游击将军张雄战死,边军战死二千一百六十五人,战马损失六千五百余匹。伤者无算。

    鞑靼乘胜劫掠,却发现边民多已躲入城中,除带不走的锅碗瓢盆,一粒谷子都没留下。

    原来,张俊出兵时,李进和刘清都没闲着,遣人大量招募民壮,并告知边民,鞑靼将来,留在城外恐遭兵祸。

    身处北疆,几乎每年都要遭一回鞑子。

    无论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孩童,都知晓事情厉害,见有边军同里长敲着铜锣召集,二话不说,扛起粮食,赶着牲畜,抬腿就走。

    房子被烧可以再建,家什丢了可以再置办,即便是粮食被抢,朝廷也会赈济。若是人没了,一切都将成空。

    于是乎,张俊在前方苦战,李进刘清在后方动员,里外配合之下,鞑靼打了胜仗,却是半点好处没得着。

    恼怒之下,首领小王子下令,不走了!就地扎营,接着打!

    事实上,他想走也不行,麾下的部落首领压根不会答应。

    出发前说得天花乱坠,什么粮食金银任搬,女人牛羊任抢。结果怎么样?人死了不少,连条羊腿都没捞着!

    总兵官张俊拼上老命,边军死伤惨重,鞑靼也不是铁打铜铸,自然被砍死砍伤不少,粗算也达到千数。

    这么大的损失,不找补回来,可延汗的后院都要起火。

    鞑靼再次扎营,决意和边军死磕。

    军情愈发危急,张俊、李进、刘清都急得呕血,连续向京城派遣快马,目的只有一个:撑不住了,求增援!

    接到飞报,内阁兵部绷紧神经,一致同意派兵。面对外敌来犯,内阁六部向来没有腿软过。

    皇帝被抓都能另立新帝,大明文武怕过谁!

    然在派遣援军一事上,朝堂之上却出现争执。

    从军情考虑,兵部尚书刘大夏希望从太原、大同等地调用卫军。内阁却不同意,认为当派遣京军。

    刘大夏也是火爆脾气,敢和内阁首辅刘健拍桌子的主,对方不给他一个合适的理由,坚决不肯让步。

    刘健气得嘴皮子发青。

    理由,什么理由?藩王有不臣之心,一朝手握兵权,恐将为祸社稷?

    这能说吗?

    说出去,不乱也会生出乱子!

    就在刘尚书和刘大学士吹胡子瞪眼,随时可能撸袖子的时候,皇太子朱厚照突然横插一脚,放言道:“两位先生别争了,孤要效仿太宗皇帝亲征!”

    刘健和刘大夏同时顿住,齐齐瞪眼,头转得快了些,差点扭到脖子。

    “殿下?”

    是他们年老耳聋,听错了吧?

    半点不体谅老臣的担忧,朱厚照握拳,继续放出豪言:“孤要领兵十万,饮马草原,扫平鞑靼!”

    刘健:“……”

    刘大夏:“……”

    满朝文武:“……”

    无论支持刘尚书还是刘大学士,无论文官武将,此时此刻,仰视朱厚照,只想说一句话:殿下,求别闹!

    杨瓒由七品升至从五品,勉强有了上朝的资格。听到朱厚照的话,也是半天没回过神来。

    左右看看,心情很是微妙。

    太子殿下上进,很好。有志向,更好。但志向太过远大,路没走稳就想跑,当真是愁人。

    低下头,连撸三遍眼眶,愈发的头疼。

    朱厚照虚岁十五,连京城都没出过,想领兵亲征草原,无异天方夜谭,内阁必不会答应。但要按下青葱少年的叛逆,也是件难事。

    说轻了没用,说重了更不行。

    稍有不慎,先时的努力就要白费。若是朱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