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来是哥窑(2)(2 / 4)
起出了瓷窑,她还想的很周到的给了张大山一张银票,感谢他为他们前后操劳,而且还不忘嘱咐他千万要对此事保密,特别是他们得了多少银子的事。
告别了张大山,她还是一脸镇定,并且还提醒自己要警觉是不是有人跟踪他们,虽然今天没有几个外人在场,但也不敢保证就没有那起子见利起了歪心的人。而且也不能保证那东家不会骗他们,虽说这机会很小,毕竟这一千多两银子那东家肯定也没有放在眼里,她还是叫他去了那东家说的能兑换这些银票的钱庄,随便拿出一张换成五十两、三十两和二十两各一张的银票,看看那东家给的银票是不是真的。
因而打趣道:“是真的,这些银票不都是你让那东家全部给的一百两的银票,然后又让我去验证换了一张五十两的一张三十两的和一张二十两的吗,咋啦,这才多大一会儿你就忘了?!”
秦英不自在的笑了笑,娇嗔道:“人家这不是高兴的嘛。”
一会儿后回过味来,问道:“三郎这么多银子咱们拿来干啥?难道就这么放着吗?”要她说就应该拿来置产。
说实话回来的路上,回过味来的赵三郎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么大一笔银子总放着也让人操心,所以最后决定,“我看还是拿来建屋买地吧。”既然已经决定过了今年就搬下山去,那么就正好可以用这笔银子起几间好的砖瓦房,然后多买几亩地,这一直是他想做的,也是他能想到的给秦英和小石头最好的过日子的物什。
“你打算在哪里建屋买地?”
“就在村里吧,在咱们以前的屋子上建。”赵三郎说的理所当然。
秦英看了看赵三郎,片刻后才犹豫着开口说道:“三郎我想要不咱们去外面买房子吧,你想想咱们搬下山去,一是为了小石头往后读书方便,二也是图往后咱们过日子便利,所以我想咱们不如索性就考虑的长远些搬去顺应县吧。”
其实能去一国之都的京城或是一州府之中心的府城住是最好不过的,但是这俩地方都太远而且他们又不熟悉,所以不现实。
最后退而求其次,从各方面考量还是搬去顺应县是最好的选择,一是顺应县是他们顺天府除了府都顺天府幅员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地方,南北往来的所有大大小小的商队都要在顺应县停留补给,所以繁华程度可想而知;二是顺应县离得近,从镇上坐牛车去只要四个多时辰,方便他们慢慢找慢慢相看房子;再有就是他们的村庄就属顺应县管辖,所以去顺应县在一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