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10)
致了宣和元年、二年的宋江、方腊起事。终于,赵佶只得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撤销了江南造作局,停运了“花石纲”。
“如此恶贯满盈的奸贼,早该处以极刑,这是他们罪有应得!”王映淮道。
此后,几乎每日,都是令人心惊肉跳的坏消息:——“娘娘!引领金兵南下的燕京守将,就是降宋辽将郭药师!”
——“金兵已过雄州了!”
——“金兵攻克庆源府!”
——“磁州陷落!”
——“不好了!金兵已到黄河北岸,越来越逼近汴京了!”
半月之间,前线频频告急,却不见皇上拿出什么实质退敌之计。王映淮忍不住问道:“官家对抗金有何决策?”
青黛回道:“尚未定论。早先,宰辅白时中大人主张避敌锋芒,出走襄阳,徐图恢复;只有太常少卿李纲,主张力战御敌,固守宗庙,说是天下城池,未有如京城之坚固者。官家以为有理,即擢升李纲为兵部尚书。只是如今前线连连溃败,金兵日近汴京,两家又在争论,各执其理,官家一时之间,决之不下。”
“唉!”王映淮叹口气。赵桓懦弱无能,尤甚其父,只怕能做到不至于昏聩亡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皇上驾到!”门外太监叫道。
王映淮等匆忙迎驾。只见赵桓风风火火地进来,扶起王映淮,吩咐道:“爱姬,赶紧拾掇拾掇,明日与我一道出城。”
“官家!”王映淮大吃一惊,大敌当前,赵桓想的竟然是溜之大吉!“官家此行何处去?”她问道。
“朕已和白时中商定去处,就去襄阳。”
“官家不可!”王映淮急道。
“爱姬有所不知!金兵就要渡过黄河,不日就到汴京城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赵桓催促着。
王映淮拉住他的手臂,急切进谏:“官家,既然金兵就将兵临城下,官家作为一国之君,岂可临阵脱逃?汴京但得有官家坐镇,号令全城,必能上下一心、共御外侮!且我汴京军民尚未与敌交锋,又怎能望风远遁、先失其志?全城百姓,唯官家马首是瞻,官家正宜当机立断,切莫犹疑!”
“哼!”赵桓听得心火骤升,甩开她的手,冷睨她一眼,她的话比那李纲的说辞还不中听!什么叫“临阵脱逃、望风远遁”?她知道她这是在跟当今圣上说话吗?可是见她美丽的小脸上,流露出真挚的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