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 暖暖的幸福(2)(2 / 4)
钱的大老爷们也来了不少。看马回村是个好地方,好说要开发来着。谈得拢了,对村里人来说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当然,马回村并非一完全闭塞的村子。先前村里因为闻名遐迩的血砚之乡,也接纳了不少四方来客。但终究与村子有一定的距离,终归不如现在这般明显。
最重要的是,马回村的这一番变化,让小辈们开了眼界,也让父母们的思想逐渐进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这之前,许多人家都认为给孩子读书没用,与其让孩子们在学堂读书,还不如让孩子们在家里帮着喂猪放牛。可是经过刘家这一大家子,大家慢慢懂得知识的可贵。
有了知识,人就能学更多的本领。看看人家李大夫,那可是卞国的名人儿,对这村子有多大的贡献!
刘家老大,原本以为是个简简单单与大家毫无二致的庄稼汉,却听说人家是那啥雕刻大师。他的一副砚作,在江都可是能卖到上千两。这还算是少的,听说再过几年,刘家老大名气再大那么一点,那可更是不得了。
而东山的大儿子,他爹娘可真是舍得,送孩子到城里读书,好好培养,将来又是一个有用的人。
刘家这一系列的人和事,无疑给村里许多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少人家都愿意孩子们多读点书,或学门手艺技能。
刘家的事迹让他们懂得,人要真是有本事,到哪里都不愁发不了光。
这种观念的转变直接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村里学堂一再扩建,上个月村长才发动大家出款,为孩子们再筹办个新学堂。当时李半夏和刘东山都不在,两个老也是个会做人的,捐了不少钱,毕竟儿媳妇儿那么大的名声在那里,要是表示得少了,没准别人家会闲言碎语。
令马氏意外的是,村里人都没这么想,在他们看来李大夫那是他们马回村的恩人,上次村里集体受寒,可是李大夫无私的帮助了他们,他们一个个方能脱险。马回村有今天,李大夫可是功不可没,他们怎么还会拼着李大夫家出钱?
马氏很高兴乡村们这么看得起她儿媳妇儿,但该交的银两一点没少,一码归一码,相信就算半夏和东山俩孩子在,也会这样做。
这么一来,刘家在众人口中就更为人称道。做了这么多好事,不求半点回报,也从不搞特殊,于他们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刘东山和四个孩子到的时候,妙手仁心堂外挤得满登登的,还是旺声,扶一个老太太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