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4 / 5)
鲁桓公的后人。
历史上,季友的做法受到广泛批评,因为“三桓”后来成为三足鼎立,架空了国君,鲁国从此衰落。但是,人们忽略了鲁国的传统文化,从这方面说,季友所做的完全正确。
在这里,要回过头来说一说鲁国和齐国在文化上的差异。齐鲁齐鲁,其实,齐和鲁是有很大差别的。
前面说过,姜太公就任齐国国君,周公的儿子展伯禽就任鲁国国君,两人与周公谈论治国方略。姜太公的方略是“尊贤上功”,展伯禽的方略是“亲亲上恩”。
“鲁国的实力怕是不行了。”姜太公断言。
“鲁国虽然实力不行,但是,齐国恐怕迟早不是太公您的子孙所有。”周公说。
两人为什么这样说?
“尊贤上功”的意思就是让有能力的人管理国家,让有功劳的人享受爵位。用现在话说,就是任人唯贤。这样的方法治理国家,当然要强大。
“亲亲上恩”的意思是让亲人掌权,把好处给对自己有恩的人。用现在话说,就是任人唯亲。这样的方法治理国家,怎么能不弱小下去?
后来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齐国大量任用贤能人士,公族反而被冷落。我们看看齐桓公的手下,管仲和鲍叔牙都是外国移民后代,王子成父是周王室的后代,宁越、宁戚都是卫国移民,再加上公子开方、公子完等也是外国移民,而内阁里真正的公族只有隰朋、东郭牙和宾须无。
再看看鲁国,前前后后主要掌权人物都是公族,公族之外只有曹刿和曹沫稍受重用,也都不是核心决策层成员。
所以,两国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两国实力的差距,而且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齐国虽然强大,但是公族势力不够大,凝聚力也不够强,造成外姓越来越占据主动,最终,姜太公的子孙仅仅传到第二十四代,国家就被外姓篡夺了,这是后话。而鲁国尽管弱小,但是公族势力空前强大,外人根本难以进入高层,所以周公的后代一直传到第三十四代,鲁国才被楚国灭掉。这也是后话。
所以,在世袭社会,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之间是个巨大的矛盾,前者可以强大但是会引发动乱,后者稳定但是不能进步,因此,严重限制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唯有民主社会,才真正解决了这样的矛盾,因为国家不再是家族的,不再是某个集团的,而是全体人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