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部分(4 / 6)
编造出来的故事,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是对历史的“兰博化”。
承认失败总是很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德国人都认为,德军被软弱的平民领导人“背后插刀”。而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德国人一样,自越南战争后,有美国人开始接受“背后插刀”理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被文官束缚了手脚,军方原本可以赢得战争。不过,当人们对越南战争的种种恐怖与徒劳无益记忆犹新时,这群人为数很少,只不过嗓门较高罢了。
如果说这些理论在什么时候成为主流说法,那就是在第一部兰博电影、1982年的《第一滴血》大获成功的时候。在影片中兰博宣称:“我拼尽全力去赢,但有人不想让我们赢。”他还痛斥:“机场的那些蛆虫,他们抗议、吐口水、叫我婴儿杀手。”从此,抗议者向归国军人吐口水的画面便在大众文化中根深蒂固。这些事情完全没有根据,归国退伍军人遭人吐口水、被骂做婴儿杀手之类的事根本就没有可信的记录,但“自由派侮辱军人”的神话已深深烙在公众的头脑里。
继“背后插刀”说之后,又出现了复仇的幻想。有人期待在幻想中看到拒不从命的军人重打了战争,获得了胜利,而《长驱直入》(Uncommon Valor,1983年)、《越战先锋》(Missing in Action,1984年)和《第一滴血2》(1985年)三部电影迎合了这一市场。《第一滴血2》转而把第一部中那个癫狂错乱的退伍军人包装为一名动作英雄。
当时在美国兴起的好战情绪显然助了保守派一臂之力。自由派反对越战的真实历史也许并非那么重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公众已基本忘记了当年的实情。而真正重要的是,保守主义运动分子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憎恶,与这个刚从“越战后综合征”中复苏的国家多么志趣相投。里根称苏联为“邪恶帝国”时,自由派与温和派嗤之以鼻—不是因为他们在国家安全方面无能,而是因为他们对获取安全的代价持务实的态度。然而,许多美国人喜欢里根的说法。
保守主义运动努力将自身定位为国家的保卫者。有件事对此很有帮助,即一直属于保守派的军方本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变得更加保守。1976年,多数军方领袖自认为是独立分子,1/3自认为是共和党人。到了1996年,有2/3自认为是共和党人。政治认同的这一变化也许有几个原因。军方领袖无法像文官那样轻易忘掉越战的失败,因而或许极易相信“背后插刀”神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