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10)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在灭辽之后,乘胜挥戈南下。
这日,王映淮和青黛自文学馆回到栖霞苑。才刚坐下饮茶,就见紫穗匆匆从外面归来,一进门就禀道:“娘娘,太子殿下要登基了!”
“什么?”王映淮一惊,“官家出事了?”
“官家无事。”紫穗回道,“是官家昨日接到前线邸报,说是金人兵分两路南下,如今一路已到太原,另一路更是长驱直下、所向披靡,已经攻陷燕京了,若再渡过黄河,汴京就将不保!官家一惊之下,失语昏厥。醒来之后,当即手诏,传位于太子殿下,要让殿下统揽一切应敌事宜哩。”
“官家怎能在此危急关头,撒手不管?!”王映淮觉得简直不可思议!皇上贵为一国之君,竟然不敢亲自承担抗金重任,就这样匆匆忙忙传位给太子,实在是懦弱昏庸之至!如此行径,哪有分毫像雄才伟略的一国之主所为?有如此国主,还如何指望上下一心、共御外侮?而太子,虽则平日也曾参知一些政事,可是毕竟事出仓促,几乎全无理政实践,一时之间,适应都尚需时日,加之个性优柔寡断,如何“统揽”得了全国抗金大计!
然而,赵佶既已打定主意,就毅然宣布退位,自己当起太上皇,然后借口烧香出城,带着两万亲兵,仓皇逃往亳州而去。而一干群臣,则日日在新君耳边争论不休。赵桓听得焦头烂额,对于廷臣朝议,不知如何取舍,哪里还有心情再来陪伴美人,吟风赏月、温酒赋诗啊。
王映淮坐在暖炉边,叹息。这段时日以来,赵桓一直不曾来过栖霞苑,册封她为昭仪的诏书是陈瑞送来的——他终究没有册她为妃,而只是昭仪。汉代时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但到唐宋时就不再如此尊崇了,不过倒也是九嫔之首。不过这些对她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她根本就不指望那些虚浮的尊荣。今生已矣!一朝选美,再莫想其他,只能在这漠漠深宫,虚度年华,直到白头!好在文学馆的差遣尚在,还算在百无聊赖中,能得有所寄托。
“娘娘!”青黛奉茶进殿。现在,官家不来,青黛、紫穗每日只能从随侍太监处,打听朝中大事及战况进展,前来报与昭仪。
“娘娘!今日太学生陈东等又有上书,痛斥蔡京、童贯之流罪恶滔滔,要求官家将之治罪,‘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呢!廷臣们也纷纷附议,官家已经下旨惩办了。”紫穗欣然报道。这蔡京、童贯之流,就是那“花石纲”的始作俑者,为此造成民怨沸腾,直接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