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9 / 11)
惜与金贼誓死力战!”
他的慷慨坚定,令王映淮不胜感慨,“唉!”她叹息一声,“当日官家,若有巡社军民这般凛然大义,何至如今!”大宋全国官兵有百万之众,勤王之师兵临汴京者亦有数十万,然而,却造成“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惨痛结局,懦弱昏聩的官家、太上实在是难辞其咎!
钟离瑨对此也只能沉默叹息。
白日一战,不少巡社兵勇受伤,为保存实力,须得暂时休养生息,毕竟,巡社本来宗旨也就是保田守土,实力并不足以与金兵相较。当夜,巡社迅速拔营,行到村庄附近,纷纷进入土堆、渠沟、坟地、树林、破屋等处,似乎只在一瞬之间,旋即消失无踪。
军士抬着王映淮进入“地突”时,她不禁目瞪口呆。虽则曾于书册之中,见过有关地突攻城的记述,但真正一见,仍是不得不惊叹其妙。
地道之运用于战争由来已久,最常见的是作为一种攻城战术。这种攻城地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称为“地听”,或名“地突”。抗金巡社主要进行的是游击战,伏击、奇袭是为所长,于是,便于水井、街口、巷口以及村外各处,皆设有防卫暗哨;而于院内屋里、柴棚夹道等处,设下“躲金洞”。生活在平原的百姓,因无天然屏障可恃,唯一可行之法就是开掘地道。当然,地道主要还是属于防御性质的自卫工事。构筑地道工程庞大,需要严密的规划和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凝聚力颇强的忠义巡社恰恰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河北河东一带,地突不少。
更令王映淮惊异的是,此地突之中,灯龛密布,住人洞室、炊灶洞室、饮水井、铸造作坊、储粮瓮洞等一应俱全。其中,住人洞室大可容二十余人,小亦可容三至四人。洞室中有土炕,炕上有土枕,居住其中,全无不便之感,俨然一地下之城!
王映淮被安置在一方土炕之上,环顾四周,不禁由衷赞道:“如此地突,真是巧夺天工!”
“此乃众人集思广益之功!”钟离瑨也感叹,“一马平川之地,只得向地下求存。好在此地土质坚实少水,正好为此庞大工事。”
“然则……”王映淮又有新疑,“人居地下,必当有通气之孔,若敌军从孔中向内施毒放水或是点火呕烟,将奈之何?”
这次,钟离瑨并未大感惊异,对于她的机敏灵慧,他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当即为她解惑道:“气眼位置,当然设在不经意处。此外,我已画出套洞导引之图,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