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谁?(5 / 8)
“所以,还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老聃想得还挺周到,他的意思,邻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外部的诱惑就又没有了。
闭关锁国,原来根源就在老聃这里。
师旷没有再反问,叔向也没有再提问。师旷常年在国君身边,对于国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国内外的权臣们打交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
“图书馆里的理想主义者。”叔向和师旷在内心里都这样评价老聃,叔向不是不赞成老聃的主张,但是老聃的方法是在太过天真,基本上就是异想天开,绝没有操作性可言。而师旷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说法,对于老聃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都当作痴人说梦。
这,就是学院派和实操派之间的区别。在图书馆里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
老聃突然发现叔向的眼睛已经不再瞪着,而师旷的耳朵早已经耷拉了下来,他难免有些扫兴。看来,自己的精彩想法并没有得到共鸣。
老聃有些尴尬,于是夹了一块肉来吃,以掩饰自己的失落。
“老子,按照你的说法,其实没有国家是最好的。”师旷突然说话了,他一向就这么直率,没有等到老聃回答,师旷接着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没有国家,谁来养活我们?所以还要有国家。”
老子有点发愣,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该怎么回答?没有等他回答,师旷又说话了。
“你说的抑制人们欲望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实际上是增强了人们求生的欲望,从而压抑了人们其他的欲望。如果人们仅仅能够生存,那么一旦天灾来到,人们就无法生存,于是求生的欲望会更大,这个时候,没错,人们不会去强奸,不会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们要活命,就会去抢劫杀人,这难道更好吗?既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上天所给的,你为什么要去抑制它呢?”师旷大声问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动了。
“大师误解了,我的意思,是大家自觉自愿,不是强迫。”老聃辩解。
“你怎么能让大家自愿抑制欲望呢?”
“只要国君垂范就行了,所以君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只要国君无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