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知音(5 / 9)
了下来,摸一摸,知道是蒺藜。好在,蒺藜的尖被削掉了,看来晋平公只是要捉弄自己而已,倒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
“唉。”师旷仰天长叹。
“大师,我只是跟您开个玩笑,别生气啊。”晋平公觉得自己捉弄一个盲人,而且是一个人们都很尊重的盲人,有点过分了,于是亲自来搀扶师旷。
“我很担忧啊。肉如果生了虫,煮熟之后还是要自己吃;木头如果有了蛀虫,刻成东西也是自己用;人如果兴起了妖孽,产生了灾难,不也要自己承担吗?我听说诸侯的祭器里不蒸煮粗劣的饭菜,国君的殿堂上,不应该有蒺藜生长啊。自作孽,不可活啊。”
“啊,那我已经作了怎么办?”晋平公大吃一惊,难道捉弄个人也会引来祸患?
“没办法了,下个月初八册立太子,整治百官吧,主公就要死了。”师旷说,一点不像开玩笑。
当天那顿饭,吃得十分的沉闷。
到了下个月初八,晋平公醒过来,觉得一切安好,没什么问题啊。于是,派人把师旷给请来了。
“大师啊,错了吧?你看我好好的,怎么会死?”晋平公对师旷说。
“等明天你再叫我吧。”师旷就说了这一句话,走了。
明天,晋平公叫师旷了吗?他没有明天了。当天晚上,晋平公猝死于宫中。
没有多久,师旷也离开了人世。
师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一个一身正气的敢于直言的人。师旷的去世,是中国音乐事业的巨大损失。
师旷,一个真正德艺双馨的人。
知音
除了师旷,春秋还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譬如郑国的师文,师文弹奏二十五弦琴时,整天弹的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语: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
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去讲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他说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
成语“得心应手”,就是这里来的。(见《吕氏春秋》)
不过,还有一段故事比师文的故事又要传奇得多。
楚昭王元年(前515年),楚国左尹伯宛被费无极所害。(见第五部第182章)
伯家被灭门,只有个别人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